采矿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矿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采矿过程中含化学物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等。
采矿对生态的影响
1、水污染
主要由于采矿、选矿活动,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属和有毒元素,这种污染的矿山水通称为矿山污水。矿山污水危及矿区周围河道、土壤,甚至破坏整个水系,影响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当有毒元素、重金属侵入食物链时,会给人类带来潜在的威胁。
2、大气污染
露天采矿及地下开采工作面的钻孔、爆破以及矿石、废石的装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石场废石(特别是煤矸石)的氧化和自然释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废石风化形成的细粒物质和粉尘,以及尾矿风化物等,在干燥气候与大风作用会产生尘暴等,这些都会造成区域环境的空气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风景区附近的露天矿场,因采矿对地面景观的破坏时旅游观光环境*不协调,许多矿山随意倾倒固体排弃物导致沟壑、河道淤塞,泄洪不畅,水患不断。
4、土地破坏及复田、土壤的污染
矿山开采,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遭到破坏或被占用。
矿区水土流失特征
1、采矿对植被盖度的影响
矿山开采分为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两种, 露天采矿采的过程中剥离原生地表植被和表层岩土, 使地貌完全丧失生物生产力, 呈石漠化景观。地下开采的采场虽不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表层岩土, 但由于其对地下水系统破坏剧烈, 周边地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表层土壤疏干, 植被生长不良, 盖度降低, 生物群落退化, 呈荒漠化趋势。同时由于生产场地、道路等施工占地及采矿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堆放、占压土地, 使地表植被受到破坏。
2、形成人工堆垫地貌
排矸场是采矿过程中排放废弃岩土堆放场地, 排放方式有填凹式、平地起堆式和坡面泻流等几种形式。排岩物体堆放改变了原生地表的性质, 形成人工堆垫地貌, 进而加速了土壤侵蚀。
3、尾矿
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岗固体废弃物且十分均匀, 一般以液态流出, 但其中水分迅速渗出, 开成粉尘状物质。尾矿排放淤埋了原生地表土壤和植被, 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 表层土壤由黏结性较强的土壤变成颗粒细小、黏结性较弱的尾矿沙,在风等外力作用下易产生风力侵蚀。同时尾矿库中粉尘物易随雨水流入河道或渗入地下, 对河流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4、采矿对坡度的影响
据统计, 露天采矿开采后平均坡度是采矿前的2~4 倍,陡峻的斜坡岩土剪应力常常大于抗剪强度, 岩土在剪切破裂面上有时会发生明显位移, 产生崩塌。有的露天开采的采场,由于开挖使地下软弱岩体形成较陡坡面, 在干湿、冷热、冻融交替作用下, 产生破碎岩屑, 在自重的作用下滑落, 产生泻流, 为诱发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发布的《开展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规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如未经水行政部门批准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